2008年8月25日 星期一

802.11速查

常用IEEE 802.11x 參考表格



各種無線技術的規格比較參考表格


開發IEEE的方法
http://standards.ieee.org/resources/development/index.html


自第二次世界大戰,無線通訊因在軍事上應用的成果而受到重視,無線通訊一直發展,但缺乏廣泛的通訊標準。於是,IEEE在1997年為無線區域網制定了第一個版本標準──IEEE 802.11。其中定義了媒體存取控制層(MAC層)和物理層。物理層定義了工作在2.4GHz的ISM頻段上的兩種展頻作調頻方式和一種紅外傳輸的方式[1],總數據傳輸速率設計為2Mbit/s。兩個設備之間的通信可以設備到設備(ad hoc)的方式進行,也可以在基站(Base Station, BS)或者訪問點(Access Point,AP)的協調下進行。為了在不同的通訊環境下取得良好的通訊質量,採用 CSMA/CA (Carrier Sense Multi Access/Collision Avoidance)硬體溝通方式。

1999年加上了兩個補充版本: 802.11a定義了一個在5GHz ISM頻段上的數據傳輸速率可達54Mbit/s的物理層,802.11b定義了一個在2.4GHz的ISM頻段上但數據傳輸速率高達11Mbit/s的物理層。 2.4GHz的ISM頻段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通用,因此802.11b得到了最為廣泛的應用。蘋果公司把自己開發的802.11標準起名叫AirPort。1999年工業界成立了Wi-Fi聯盟,致力解決符合802.11標準的產品的生產和設備兼容性問題。 802.11標準和補充。

IEEE 802.11 ,1997年,原始標準(2Mbit/s,工作在2.4GHz)。
IEEE 802.11a,1999年,物理層補充(54Mbit/s,工作在5GHz)。
IEEE 802.11b,1999年,物理層補充(11Mbit/s工作在2.4GHz)。
IEEE 802.11c,符合802.1D的媒體接入控制層橋接(MAC Layer Bridging)。
IEEE 802.11d,根據各國無線電規定做的調整。 IEEE 802.11e,對服務等級(Quality of Service, QoS)的支持。
IEEE 802.11f,基站的互連性(IAPP, Inter-Access Point Protocol),2006年2月被IEEE批准撤銷。
IEEE 802.11g,2003年,物理層補充(54Mbit/s,工作在2.4GHz)。
IEEE 802.11h,2004年,無線覆蓋半徑的調整,室內(indoor)和室外(outdoor)通道(5GHz頻段)。 IEEE 802.11i,2004年,無線網路的安全方面的補充。
IEEE 802.11j,2004年,根據日本規定做的升級。
IEEE 802.11l,預留及準備不使用。
IEEE 802.11m,維護標準;互斥及極限。 IEEE 802.11n,草案,更高傳輸速率的改善,支持多輸入多輸出技術(Multi-Input Multi-Output,MIMO)。
IEEE 802.11k,該協議規範規定了無線區域網絡頻譜測量規範。該規範的制訂體現了無線區域網絡對頻譜資源智能化使用的需求。

沒有留言: